1.黄潭寺
位于修水县大椿乡大港村上坑组,四周古木参天,为砖、木、土结构,宽15米,深10米,高8米,正中供奉许多尊明代时期雕刻的石质菩萨像,两侧是用于僧人居住的房间,“青砖黛瓦马头墙”的建筑风格保存较完好。
此寺坐落在渣津、古市、大椿三乡镇交界处,古寺在元代损毀,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农历戊申年七月开始重建。当时,由于周期雍在朝任刑部尚书,他从徐阳运來徐阳石雕刻的黄潭寺院全部神像,历代香火鼎盛,方圆上百里的人朝拜,络绎不绝。
黄潭寺正面
2.徐氏住宅
徐氏住宅又称莲峰书屋,清同治二年(1864)由乡贤徐和玉建于修水县程坊乡崇河雷溪,进士、兵部主事徐鉴铭题记。2000年,省重点工程东津水电站关闸蓄水,徐氏住宅被淹没,于当年十月在程坊乡政府所在地北山新建徐氏住宅。新建的徐氏住宅为砖木二层结构,小青瓦屋面,大门上方镶嵌“莲峰书屋”横匾。
徐氏住宅
2.宝峰陈家老屋
位于杭口镇宝峰村,座南朝北,后靠山,前临水稻田,宽30米,深20米,高6.4米,砖、石、木结构,一进二重,内有天井,硬山人字顶,该建筑原较豪华气派,现部分残破,在左边圆门巷内墙壁上等处写有“大清丙子造”、“时在民国十四年”等纪年大字。
宝峰陈家老屋
3.雨钱第
位于修水县何市镇郭城村,清康熙元年(1662)为当地熊姓人氏所建祠堂,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,古朴庄重,一进三重,花岗岩铺天井,石柱上镌刻有楹联,内有戏台,神龛内供奉有熊氏历代先祖牌位。
相传熊姓有一先人曾在朝为官,以清廉著称,后其父故,竟无钱发葬,不禁悲哀号哭,以至感动上苍,天空竟然下起雨钱,助其安葬父亲。后熊姓后人迁至何市,为缅怀先祖,将所建祠堂取名为雨钱第。
雨钱第
4.许氏祖堂门首牌坊
位于修水县黄港镇龙星村,上截残毁,为门楼式结构,宽5米,4柱3门,牌坊前置石狮一对。门首牌坊均为石质,工艺精湛,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许氏祖堂门首牌坊
5.福星桥
位于修水县渣津镇下街,16墩17孔,长120米,宽2米,高5米,桥面每节用6根长条石铺砌,靠北第5、第7桥墩侧嵌小石碑,上刻“清道光丁未年建”。
秋收起义部队福星桥头誓师大会遗址
6.石坳桥
位于修水县黄港镇金盆村石坳组,长12米,宽3米,高8米,横跨石坳水,其设计为一孔石拱桥。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1),陈云门兄弟子侄修建。乾隆三十八年,陈玉孙裔在桥上修建凉亭。桥拱及凉亭上有建桥铭文。
石坳桥
7.八门陈家祠堂
位于山口镇桃坪村,建于明代,经当地陈姓族人多次维修,依然保存完好。祠堂宽26.4米,深34米,高9米,正大门为内八字式,建有门楼,两侧另设有小圆门,祠内一进三重,二个天井,上下二重个有厢房,房屋整体为砖、木、石结构,麻石柱梁。祠堂前为场地,场地上保存有旧时学子中举后树旗用的旗杆石。
八门陈家祠堂
8.文峰塔
位于山口镇下桃村,建于清光绪年间(1875—1908),为麻石构造楼阁式石塔,无门窗,不能攀登。主体包括1塔基座,5级实心塔身,1塔顶。塔底级呈六方形,六面各宽1.6米,塔高约10米,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。该建筑对于了解当地宗教历史及民风民俗,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。1986年6月公布为修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文峰塔
9.周氏宗祠
周氏宗祠,是县内周姓人氏于清朝末年捐资所建的一栋祠堂。祠堂为砖木结构,一进三重,二个天井,宽20米,深35米,高10米,建筑面积为700平方米。周氏宗祠是目前修水县城内规模有地域特色、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。
周氏宗祠
10.蓝氏宗祠
蓝氏宗祠,是县内蓝姓人氏于清朝末年捐资所建的一栋祠堂。祠堂为砖木结构,一进三重,二个天井,宽18米,深25米,高6米,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。兰氏宗祠是目前修水县城内规模有地域特色、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。
蓝氏宗祠
11.王亚桥
位于修水县城黄土岭西门口,义宁镇附属小学西侧约100米,紧临凤凰山路,跨西门坑水。桥长7.2米,宽4.5米,高4.3米,一孔拱桥,青麻石结构,历来为行人要道,桥上原建有亭子,1968年破“四旧”时被拆毁,桥拱两侧正中个凸出一青石,上刻图案花纹。王亚桥建于明天顺年间(1457—1464),清嘉庆六年(1801)重修。2017年县政府又对其进行修缮,新做护栏。
王亚桥
12.鳌峰书院
位于修水县城肖家巷7号,原来建筑宽约20米,深约40米,正屋一进三重,旁有偏舍,砖木、筑土墙结构,为清同治八年(1869)本县高乡乡绅捐资所建。
鳌峰书院在清同治八年以后为修水规模较大、影响较大的书院之一,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,民国三十一年(1942),县立第一中心小学由乡下迁回县城曾设在鳌峰书院。2017年重修。
鳌峰书院
13.西摆渡口桥
位于修水县城西摆老渡口,鸡鸣山溪水和严家冲溪水汇合处。桥拱一孔,以青石条垒砌,长6米,宽2.4米,高4米,桥下流水沟用不规则石板铺底,以保护桥基,桥拱顶阴刻“大宋宝祐四年丙辰太岁建”。清代在桥南沿建单孔石拱桥,长6米,宽1.36米,高4米,桥拱顶上阴刻“大清同治甲戌龚纯圃建修”。
西摆渡口桥
14.高峰书院
位于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高耸的杭山峰下而名,始建时间不详,清同治年间由民间捐款重建,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民间再度集资休整。新中国成立后,书院改作双井小学。然岁月沧桑,书院历百余年风雨侵蚀,房屋损毁严重。2005年,修水县人民政府集资与拨款70余万元重修高峰书院,重修后的高峰书院占地面积2640平方米,建筑面积1210平方米,为四合院式,布局合理,结构古朴。
高峰书院
上一篇:无 下一篇:修水县古建筑省文物保护单位